体育学院:强化三勤三成
优化学科育人体系
学院简介
体育学院主要承担学校体育课程教学和体育专业人才培养任务。1988年举办全日制“体育教育”专科专业,2002年举办全日制“体育教育”本科专业,2004年举办全日制“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本科专业,2019年举办“休闲体育”本科专业。现有体育教育、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休闲体育三个全日制本科专业,形成以体育教学、健身指导和户外休闲体育为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
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坚持以“让运动荣耀、让人性闪光”的教育教学思想为指导,秉承“崇德明礼,健体育人”育人宗旨,积极探索一流党建引领一流学科、一流专业、人才培养的地方“三勤三成”体育人才培养模式。
建设理念与思路
在OBE教育理念指导下,以学生“成长、成才、成功”为全程育人目标,以三个素养(道德素养+学科素养+职业素养)、三种能力(运动认知+运动技能+社会适应)和三本证书(学历证书+资格证书+获奖证书)的核心目标达成度为主线,结合“三全”育人原则,强化“课程-项目-训练-竞赛-展示”五位一体教学实践模式,通过“勤学、勤练、勤赛”实施路径,不断探索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人才培养与社会发展需求相结合的地方应用型体育人才培养模式。
图1 地方高校“三成三勤”体育人才培养模式图
建设措施
(一)党建铸魂强基础。为全面提升基层党建工作质量,持续巩固学院基层党组织标准化、规范化建设,从政治过硬、潜心育人、师生喜爱、素质优秀的教师党员中配置党支部书记、支部委员,积极培育“双带头人”。严格执行“三会一课”制度,培育巩固党员教师的师德师风,真正把党组织建设成为教育党员的课堂、团结教工的核心、学生成长的依靠、攻坚克难的堡垒。
(二)优化方案强课程。在0BE教育理念指导下,按照“学科素养-专业能力-个人发展”的要求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合理分解,毕业要求与培养目标支撑关系合理、课程体系与毕业要求支撑关系合理。每项毕业要求至少有11门课程对其高支撑或中支撑,其中至少有6门高支撑课程,每门课程均至少高支撑1项毕业要求。专业核心课程均重点支撑学科素养和专业能力指标点,其中专业教育课程同时重点支撑教学能力和综合育人指标点;实践课程除了重点支撑学科素养指标点外,还支撑专业能力和学会反思指标点。
(三)教研质量强保障。建构院级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学院党政机构结合校级教学督导在基层学术组织(系)和课程组的协同下构建院级保障体系,强化学院院长为科学研究、教学运行与质量提升第一责任人职责。加强对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效果的监控和评估,不断完善培养方案、教学大纲、教学质量标准等制度,建立健全教学管理和评价体系。
(四)引培人才强师资。通过内培外引、教师返聘和行业专家聘任等,打造区域一流体育师资队伍。近三年,引进博士4人,引进(银龄)教授1人,晋升教授1人,副教授4人,新增博士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4人。新增云南省级专业委员会副主任2人,新增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3人,国际级裁判员2人,国家级裁判员2人,国家职业鉴定考评员1人。
(五)育人成长强管理。学院党委加强学工群团队伍建设,强化综合管理效能,服务学生成长成才。一是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坚持党团联动,加强思想引领,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工作,充分发挥第二课堂育人功能。二是加强学生动态管理。定期调研学生学情问题,做到早提醒、早预防,重点关注学业困难、心理困难、生活困难学生,建立重点关注学生档案,建立家校协同机制,共同做好学生的价值观引导。三是完善成长指导体系。依托实践教学基地,加强校企合作,强化学生实践能力。
(六)校地联动强服务。学院党委通过产学研合作,推动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紧密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依托云南省体育实训基地、云南省幼儿足球训练基地、云南省一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基地、曲靖市民族传统体育培训基地等,为区域培训与输送裁判员、教练员、社会体育指导员等3500人。先后为云南省第十四届运动会、云南省校园四级联赛、云南省体育浸润计划等提供执教执裁和志愿服务。
建设成效
(一)人才培养质量明显提高。截至2024年10月,学院已经培养体育专业毕业生5000余人,其中中小学校长70余人,骨干教师300余人,其中有受到习近平总书记亲切接见的“全国体育事业突出贡献奖先进个人”陈吉来,进入世界高尔夫职业联赛的王金祥等。近三年毕业生就业率为98%,考研录取25人。学院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
(二)学科建设水平明显提升。学院3次入选校级立项建设硕士学位授权点,2019年体育教育专业获省级一流本科专业,2022年体育教育通过教育部师范专业二级认证。建设校级一流课程4门,精品课程2门,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校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项。
(三)师资队伍结构明显改善。现有专任教师50人,45岁以下占比73%。其中,博士5人,硕士47人,硕博占比86%。教授5人(二级教授1人),副教授11人。博士生导师2人,硕士生导师8人。拥有市级人才称号1人次,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7人,国家级及以上裁判员9人,国家职业鉴定考评员1人。
(四)教师科研水平明显加强。依托国家体育总局体育文化研究基地等科研平台,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4项,省部级项目7项,教育部产学研项目3项,出版学术专著和教材10余部,在《体育科学》、《北京体育大学学报》、《武汉体育学院学报》等刊物发表核心论文30余篇。积极参加国内体育学术交流活动,承办2023年云南省第九届学校体育科学大会。科研成果获全国学术论文一等奖15项,国家民委三等奖2项,云南省哲学社科三等奖2项。
(五)学生学科竞赛能力突出。先后获得国家级、省级体育比赛奖项320余项。2014年全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基本功大赛二等奖,2203年云南省体育教育专业基本功大赛二等奖,刘金会在2023年“高教社杯”云南省高等学校教师教育联盟大学生教学技能比赛获第一名,罗永平在2023年云南省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基本功比赛中获一等奖,黑跃获2023年全国城市游泳系列赛100米仰泳第一名;2023年首届中国民族啦啦操公开赛获团体一等奖。
(六)地方社会发展服务能力增强。依托云南省体育实训基地、云南省幼儿足球训练基地、云南省一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基地、曲靖市民族传统体育培训基地等,为区域培训与输送裁判员、教练员、社会体育指导员等3500人。先后为云南省第十四届运动会、云南省校园四级联赛、云南省体育浸润计划等提供执教执裁和志愿服务。
品牌影响力
(一)学科专业建设有进步。三次被列为校级硕士点建设单位;体育教育专业通过师范专业二级认证;体育教育专业被列为云南省一流专业建设点。学院专业在五轮云南省专业综合评价中名列前茅,达到了全国专业平均水平。
(二)教师综合能力有提升。现有国家级专家2人,博士生导师2人,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8人,国际级裁判员2人,国家级裁判员6人,担任国际、国内大型赛事裁判长。全国优秀裁判员称号3人,云南省校园足球优秀专家2人。袁娟获全国高校体育教师网球基本功大赛第一名,王德平获第一届全国全民健身大赛(西南区)羽毛球冠军。
(三)学生学科能力成效凸显。学生在学科竞赛、国际交流和升学方面表现突出。2019年在首届全国大学生拳击比赛中,张家淦获得第二名,金玉华同学接受央视体育频道的采访。与泰国东方大学、泰国体育大学互派学生交流100余人次。近五年,考取北京师范大学、上海体育大学、武汉体育学院等研究生36人。
(四)社会服务能力特色鲜明。以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为载体,聚科研与平台,理论与实践,成果转化与科研融合,形成了教师引导、学生参与、社会服务、科教融合协同育人特色:民族体育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三融合”。通过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校园、进教材、进课堂”,为曲靖市培训中小学教师和学生3000余人次。承办曲靖市民族运动会,代表曲靖参加云南省民族体育运动会比赛和表演工作,2022年在云南省民运会获11金25银26铜。2014年、2018年和2022年三次被云南省民委、云南省体育局授予“云南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先进集体”称号,2019年获得曲靖市民族团结示范单位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