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资源与食品工程学院:博学创新,实践致用
生物资源与食品工程学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突出党建引领,“五育”并举,树牢本科教育教学的中心地位。以“扎根珠源大地、探索生命奥秘、拓展国际视野、启迪育人智慧”为学院特色和宗旨,通过一流党建引领,推动一流学科专业课程建设,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应用型人才,逐步形成了“博学创新,实践致用”的学院品牌。
品牌建设指导思想
学院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加强组织领导,坚持党建工作和业务工作同谋划、同部署、同推进。以一流党建引领一流学科专业课程建设和一流学生工作,在党建工作中取得了多项荣誉,先后荣获云南省高校“第五批一流党建示范院系党组织”、云南省首批“云岭先锋红旗党支部”、云南省委教育工委“规范化建设示范党支部”,教师党支部“三个引领工程”工作法被命名为云南省高校“党支部典型工作法”。
生物资源与食品工程学院云岭先锋红旗党支部挂牌仪式
品牌建设理念
生物资源与食品工程学院创建的“博学创新,实践致用”特色品牌,旨在培养具有广博知识、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体现了学院对教育教学质量的追求和对学生全面发展的关注。
1.博学:鼓励学院教师自身努力做到“经师”和“人师”的统一,力争通过科研反哺教学。教师要带动学生扩宽知识视野,不仅在专业领域深入学习,还鼓励涉猎其他学科领域的知识。学院积极与国内外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合作关系,拓宽科学前沿视野,助力学生考研升学。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包括第一课堂、第二课堂,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
2.创新: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引进年轻、高学历、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创新活动。重视双创教育等实践平台的建设,指导学生参加双创类训练、赛事和培训,为学生提供创新实践的机会。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创新,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鼓励学生在学习和实践中提出新的想法和方法。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举办学术讲座、国际学术会议、研讨会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3.实践:强调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通过搭建实践平台,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实验等环节,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学院积极与企业、政府机构建立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实践基地和实践项目,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锻炼自己。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
4.致用:培养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能力,依托曲靖特色资源,在植物、动物、微生物、古生物、食品加工等方向带动学生学以致用,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从学业导师到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学院全体教师为学生从入学到毕业全过程提供全方位的职业规划、就业指导等服务,帮助学生顺利就业。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了解企业需求,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人才。
品牌建设成效
1.博学:学院教师将自身的科研优势和广博的专业知识深入融合到本科教育教学中,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积极与国内外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合作关系,聘请张弥曼院士和朱敏院士为学术顾问,拓宽科学前沿视野,助力学生考研升学。在全院老师的努力下,植物与动物科学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教师队伍中,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1人、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5人,拥有云南省兴滇英才教学名师2人、青年人才5人、高端外国专家3人,云南省两类人才3人,云南省高层次人才享受政府资助3人,1名教师先后获得“云南青年五四奖章”“云南省政府特殊津贴”和云南省青年科技奖,另有曲靖“珠源英才”和“珠源百人”共10人,1人获曲靖市五一劳动奖章。
植物与动物科学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
学院教师近年来发表SCI论文120余篇,包括Nature论文4篇。教师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2项,省部级以上科研和教改项目60余项。在学院浓厚科研氛围的影响下,学生近年发表SCI论文11篇。与泰国清迈大学和皇太后大学签署研究生培养协议,联合培养研究生12名。学院教师言传身教,用自身经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2023届毕业生考研录取率28.7%,2024届毕业生考研录取率为35.07%,排名全校第一。
学院教师在Nature上以封面文章形式同期发表4篇论文
春城晚报对食品质量与安全20201651班考研宿舍进行特别报道(该班考研录取率达50%)
2.创新:学院现有黄大年教学团队2个,通过引进具有高学历、高职称和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优化师资队伍结构。积极鼓励教师参加各类教学比赛,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1名教师连续两次荣获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二等奖,学院教师指导学生参加教学比赛历年都在省级以上比赛中获奖。同时,学院重视双创教育平台建设,指导学生参加双创类训练、赛事和培训,学生获得国家和省部级奖项 49项。
韩利红教授先后两次荣获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二等奖
近年来学院学生在各类比赛中屡获佳绩
学院推进课堂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全面贯彻落实OBE教育理念,着力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在课程教学中推行讨论式、启发式、研讨式、项目式、案例式等教学方法,鼓励基于翻转课堂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鼓励开展任务驱动式学习,提升教学效果,近年来学院3门课程入选省级一流课程,2门课程拟推荐为第三批国家级一流课程,教师承担国家级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8项,省级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20项。学院注重将课程思政教育融入课堂教学,2门课程入选云南省课程思政示范项目。此外,学院通过举办学术讲座、国际学术会议等活动,提升学生创新思维,增加学生创新创业动力,近年来,2次举办国际学术会议,帮助学生们在活动中拓展视野,锤炼自己,提升语言能力和沟通意识。学院学生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过关率最高达70.4%。学生综合素质得到提升,在思想政治、理想信念、品德修养等方面表现良好,学院青年大学习活动参与率保持100%以上。
学生作为志愿者全程参与第15届早期脊椎动物国际会议
3.实践:学院积极搭建各类实践平台,为学生提供实践基地和实践项目。现有平台包括:省级高校重点实验室3个、省级院士工作站1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1个、省高校创新团队1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室平台1个、云南省科普教育基地1个,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科研教学创新平台6个,获批“曲靖市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新型智库”等市级平台10个,与珠江源景区合作共建珠江源化石研究工作基地,为在校学生搭建高质量见习、研习、实习平台。上述平台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专业知识能力,确保学生完成高质量毕业论文,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追求真知,发展综合能力,提升核心素养。在2023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 5支团队(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实践团、“预防结核,和美爨乡”志愿宣讲团、“民族同音、团结同行”实践团、乡村振兴促进实践团、党史学习教育实践团)入选全国重点团队。
学院部分教学科研实训平台展示
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活动
4.致用:以“云南省高校特色果酒技术创新与应用工程研究中心”为依托,与多家企业合作,开发多种特色果酒产品,服务地方企业10余家,增加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经验,为企业培养“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的优秀毕业生。以“曲靖古鱼王国博物院”为依托,搭建云南省科普教育基地,弘扬科学家精神,带领学生在学习强国平台撰写“一周一鱼专刊”共125期,年均接待参观人数10000人,学生参与曲靖市申报珠江源世界地质公园报告撰写,增强学生文化自信,锻炼科研科普写作能力,培养多名学生进入重点高校及科研院所进一步深造。
在学习强国上持续发表“一周一鱼”专刊125期
学生参与特色果酒新产品研发中试
真菌研究团队与曲靖市食用菌协会签订服务协议,服务地方食用菌生产,多名学生获得食用菌培养技术和科学知识,为后续进入泰国皇太后大学进一步深造打下基础。学生还深入魔芋种植团队,学习魔芋组培和病害防治技术,一名学生毕业后利用所学创办“魔丽魔芋”公司。2023年,学院组建乡村振兴研究博士团队4个(草莓种植、蜜蜂养殖、畜禽养殖、果品加工),选派12名博士首批入驻省级科技小院,助力乡村振兴,博士们带领学生实实在在解决田间地头的问题,把毕业论文写在大地上。
助力乡村振兴,带领学生将论文写在大地上
品牌影响力和推广价值
“博学创新,实践致用”的学院特色品牌的建设,将对学院的发展和学生的成长产生积极的影响。
提升学院知名度和美誉度:通过品牌建设,学院的教学质量、师资队伍、实践教学等方面将得到显著提升,从而提高学院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吸引更多的优秀学生报考学院,提高学院的生源质量。加强与企业、社会机构的合作,为学院的发展提供更多的资源和支持。
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培养学生具备广博的知识、创新的思维和实践的能力,使学生在就业市场上具有更强的竞争力。为学生提供职业规划、就业指导等服务,帮助学生顺利就业。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了解企业需求,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人才。
推动学院可持续发展:品牌建设将促进学院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协调发展,为学院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学院与地方企业合作,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模式,可以为其他高校和学院在产学研合作方面提供参考,促进高校与地方经济的协同发展。同时,提高学院的核心竞争力,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推动形成“党建引领聚合力,学院师生齐发展”的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