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技术学院:“五结合一体化”促进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 2024.11.15

  • 来源:应用技术学院 责编、审核:党委宣传部
  • 点击次数:

应用技术学院紧紧围绕国家“加快一流专业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总结凝练出了“五结合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一是一流党建与课程思政相结合,培育大国工匠情怀;二是理论教学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抓牢“红色工匠”培育重点;三是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提升“红色工匠”核心技能;四是专业教师与企业导师相结合,增强“红色工匠”培育力量;五是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培训相结合,拓展“红色工匠”培育渠道。以“五个结合”践行工匠精神,构建了应用技术学院产学研创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促进了学院人才培养质量的明显提高。

品牌建设指导思想

在构建具有鲜明特色和影响力的“五结合一体化”品牌过程中,学院始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把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人格素养放在首位,注重教学质量,坚持质量为本。学院坚持以“传承工匠精神”为核心,坚定匠心传承,弘扬工匠精神,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精益求精、勇于创新的工匠精神等,通过教育引导和实践活动,将这些精神特质内化为学生的人格品质,外化为他们的行为表现。

品牌建设理念

“五结合一体化”教育品牌建设过程中,我们坚持以“应用为本、技术至上、学以致用、德能兼备”为指针,秉持“明德至善、笃行致远”的精神追求,以及“民主和谐、求是创新”的作风,努力培养“博学雅正、励志力行”的应用型人才。

1.紧密围绕“应用为本”的核心理念

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确保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实习实训等多种方式,我们致力于搭建起理论与实践的桥梁,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从而培养出既懂理论又善实践的应用型人才。

2.始终将“德能兼备”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

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社会责任感、团队合作精神等软实力,同时也不忘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通过开设丰富多彩的德育课程、举办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和志愿服务活动,我们努力让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3.秉持“求是创新”的作风

鼓励师生勇于探索未知领域,敢于挑战传统观念,不断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和科研创新。通过举办创新创业大赛、搭建科研平台等措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鼓励他们将创新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4.坚持“正己化人”的师资标准

致力于培养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通过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优化教师队伍结构等措施,努力打造一支能够引领学生成长成才、推动学校事业发展的优秀师资队伍。

品牌建设措施

1. 一流党建与课程思政相结合

学院将思想政治教育与课程教学相结合,推动“思政育人”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不断提升教学质量、培养全面人才、促进一流党建工作。学院自2017年实施课程思政,2019年建成6门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2019年后全部课程进行课程思政,从教学大纲、课程讲授、课程考核全过程体现课程思政。无论理论教授,还是案例讨论或实践实训,积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匠精神、社会责任意识等思政教学元素融入专业课程之中,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之中,始终让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同向同行,突出思想引领和价值引导功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在日常教育管理中注重感染学生,在授课过程中注重情感投入,通过生动的故事、案例或互动环节,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和热情,同时传递正确的价值观;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如读书会、讲座、辩论赛等,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交流思想的平台,传递正能量,实现知识体系和价值体系相融合,形成协同效应。

2. 理论教学与生产实践相结合

学院以校企合作为抓手,创新人才培养方案,按照企业人才需求建设课程体系,与企业合作构建专业课程达10余门。教师必须讲授专业知识在企业中的实际应用,必须引入真实企业案例,毕业设计与企业实际工程图纸相结合,让学生“真题真做”。鼓励学生参加BIM毕业设计大赛、全国智慧城市和智能建造创新大赛等专业赛,要求选题来源于企业实际施工过程中遇到的痛点问题,在提升学生专业能力的同时提升了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1s.jpg

为提升生产实践数字化水平,学院打造了“智能建造综合实训基地”,将智能技术、虚拟现实和实践训练融为一体,进行综合性实训,目前已经建成BIM(建筑信息模型)实训中心、智慧工地实训中心、绿色建筑技术实训中心、建筑工程信息技术实训中心。在智能实训系统中,学生能将真实工程植入系统,能够模拟真实工地环境,通过智慧工地数字孪生实践系统、VR行走平台虚拟体验系统、智能塔吊系统、智能升降机系统、智能测量系统、环境在线监测系统等,让学生体验和学习智慧工地的管理和运营。

3. 专业教师与企业导师相结合

学院邀请校外企业人才深度参与学院教育教学改革,促进企业需求融入人才培养环节。出台《应用技术学院卓越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施方案》和《应用技术学院现代学徒制双导师选聘管理办法》,聘请34名企业人才、管理人才与校内专业教师一道,完成了20门课程的教学任务。与企业导师合作在学生中试点开展“双导师”制,实现专业教师和师傅联合传授,构建以技能培养为主的现代人才培养模式。

2s.jpg

在学生专业竞赛中,努力为每个团队配备1名专业指导教师和1名校外企业导师,指导学生“真题真做”。在毕业设计中,根据需要配备企业导师进行双师指导,提升学生专业能力和创新水平。与广联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共建管理科学与工程“双师型”教师培养基地,促进教师成长。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鼓励专业教师报考各类执业资格证,每人持有2本以上资格证书。

4. 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

学院探索“专业+创业”培养模式,建立全新课程体系,联合校外专家共同设计教学环节,着力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

首先构建专创融合体系,在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生毕业条件中体现创新创业能力,即将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为一体。在通识教育类别中重视就业与创业教育必修课程模块,主要有《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创新创业基础》《就业指导》3门必修课。

在专业课程中深度融合创新创业教育,教师必须讲授专业知识在企业中的实际应用,必须引入真实企业案例,并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创新创业大赛。在课余时间,学生还需要修读2个学分的创新创业通识教育选修课程。

5. 能力培养与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

学院在培养方案中进行职业岗位能力分析,确定学生五年后能力目标,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强化职业能力训练,在课程中融入职业资格证书教育,如Autodesk AutoCAD、Autodesk Revit、建筑工程识图、建筑信息模型(BIM)、数字造价等,毕业时至少获得一项职业资格证书,

在实施过程中,学院与合作企业共同推进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培训与教学,获批“1+X”工程识图职业技能、1+X”建筑信息模型(BIM)职业技能、“1+X”工程造价数字化应用职业技能等考点资格。课证融通,推行职业资格证书“互联网+教育培训”模式,协同证书培训机构、行业企业联合开发优质教育资源。

3s.jpg

6. 产学研创一体化

应用技术学院与多家企业深度合作,构建以共育人才、共同开发课程、共享实训教学基地、共享校企人才资源、共同开展课题研究等为主要内容的校企合作共赢长效机制。建立校企合作“BIM工程师”和“造价工程师”机制,形成学以致用的高效育人模式。鼓励师生参与来自企业需求的课题设计,在项目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寻找解决方案。

安排学生到相关单位跟岗实习,深入企业开展专业实习,重点解决产教难融、工学矛盾等问题,部分学生实习期满就签订了就业协议。注重开设创新创业课程,以BIM技术应用为重点,激励学生“做中创”和“研中创”。

品牌建设成效

通过实施品牌建设,学院人才培养质量逐步提升,就业竞争力和职业发展潜力明显增强。校企合作成果增加,共同开展了多项科研和教学项目。

1. 课程思政不断深入,传承红色工匠精神

专业课程全部实施课程思政,以“四个统一”为导向,即:坚持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统一、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统筹协调与分类指导相统一、总结传承与创新探索相统一。

以工匠精神为指引,结合最新前沿技术、学科研究热点、著名建筑、先进人物事迹、纪录访谈等内容,融入行业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的理念,着重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精益求精、敢于突破、自立自律的职业精神以及爱业、敬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充分挖掘课程思政元素,编写案例,助力学院党建品牌建设成为校级一流。

2.与实际工程结合,提升工程数智化管理水平

近年连续实施校企双导师下的卓越人才培养,学生参与完成云南合众硅基新材料有限公司有机硅新材料建设项目造价咨询服务,宣威市如意湖畔幸福城项目( C 地块)审计服务,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德邻化工有限公司232万吨焦化一体化建设项目全过程造价服务,腾冲猴桥口岸国际物流园建设项目造价咨询服务,云南曲清恒大养生谷一期工程全过程咨询,曲靖市东过境高速公路珠街连接线道路建设项目,曲清市中医医院异地新建建设项目1栋、6栋及地下室工程造价咨询服务等项目,学生专业实践能力不断提升。

同时将学校实习实训大楼,学校2#3#宿舍楼植入智慧施工、智慧管理和数字项目管理平台(技术、生产、质量、安全、成本)系统,学生能将实际建筑与智慧管理相结合,进行全过程、个性化、能互动的学习体验,不断掌握先进的BIM、GIS、VR、AI、IOT技术,融合多专业交叉知识,成为专业综合能力、信息化管控能力强,能解决复杂问题的创新型工程管理专业人才。

3.校企合作,双师型师资队伍得到充实

利用高质量的校企合作,通过内外联动、产教融合,组建成一支实力雄厚、符合行业需求的双师型队伍,现阶段学院教师和企业教师比例约为2:1。企业教师和校内教师共同承担专业课程的教学指导工作,学校教师通过集中培训、企业实践逐渐成为“工程师”型教师,师资质量得到提升,双师型教师占比90%,教育教学能力不断提升,外聘企业导师34位。教师获有省级教学技能大赛二等奖,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主持有国家级、省级、校级研究课题和质量工程30余项,完成“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3项,发表了系列学术论文100余篇,国际核心期刊论文达20余篇。

4.学生创新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全面增强

专业学生每年参加学院举办的创新创业大赛,学生参赛率达100%,学生多以团队形式参与,经过筛选,对优秀作品进行孵化培养,近5年来先后有3位同学创业成功,参加省级创新创业比赛获奖4项,获得国家级创新创业立项10余项,省级立项20余项。获有全国大学生数字建造与工程管理创新竞赛二等奖,全国高校BIM毕业设计作品大赛二等奖、三等奖,全国数字建筑创新大赛三等奖,斯维尔BIM-CIM创新大赛二等奖、三等奖,云南省大学生工程造价与工程管理技能及创新大赛一等奖、三等奖等100余项荣誉。

5.学生考证过级增长快,就业质量高

利用中望识图软件、广联达造价软件、百万人才考试端等专业能力测试, 学生考证过级率提升很大,近4年组织的“1+X”建筑识图、“1+X”建筑信息模型(BIM)、“1+X”工程造价数字化应用职业技能考证通过率平均为95%,因为通过率高,已连续3年被评为1+X工程造价数字化应用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实施“标杆院校”。2024届毕业生人均持有1.5份职业技能等级证书。

4s.jpg

CET4和CET过级率连年提升,工程管理专业2024届毕业生CET4过级率达59%,较上届升24%;CET6过级率18%,较上届升16%。学生参赛考证取得优异成绩的同时,也提升了就业质量,为学校赢得荣誉,近3年初次就业率平均为92%,用人单位评价高。

品牌影响力

应用技术学院“五结合一体化”品牌建设,强化了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主体、拓展了育人空间、强化了育人深度。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学习和锻炼空间,带来丰富有效的育人内容和形式,让学生有机会接触实际的专业工作,能深入感受到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从中发现实际工作的意义,坚定自身职业发展前进方向。通过品牌建设,应用技术学院优化了课程体系、凝练特色、走上内涵式发展道路,现阶段专业招生稳定,学生学习劲头足,发展势头良好,为全校和同类型院校本科教育教学提供了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