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工程学院:产教融合,协同育人

  • 2024.11.14

  • 来源:信息工程学院 责编、审核:党委宣传部
  • 点击次数:

信息工程学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三全育人”和“五育并举”。在新工科专业建设的指导下,学院致力于解决计算机技术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之间的脱节问题。通过整合大数据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物联网工程等专业群,学院坚持面向市场、服务发展、促进就业,深化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以产业和行业应用为驱动,学院致力于培养具备实践技能的应用型人才。

学院贯彻产学研协同育人的理念,推动实践教学、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有机结合。提出了面向数字技术产业链的“多元融合 靶向培养”人才培养新模式,引领数字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路径,形成了协同育人、融合发展的新格局。通过产教融合模式,学院不仅提升了教育质量,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未来的职业生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基本理念

信息工程学院的建设理念是适应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致力于培养社会和经济发展所需的计算机专业人才。

学院以ACM和IEEE-S联合组织全球计算机教育专家共同制定的计算机类专业课程体系规范CC2020及ACM、IEEE-S联合AAAI(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制定的CS2023培养方案作为信息工程学院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和制定课程体系时的重要指导,采用“胜任力”(Competency)模型([知识+技能+品行] in Task),融合知识(Knowledge)、技能(Skills)和品行(Dispositions)三个方面的综合能力培养,将知识模型与胜任力模型相融合,加强职业素养、团队精神等方面的要求。

学院注重实践教学,通过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加强学生的实习实训,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学院致力于建设一支懂应用、有实践经验的高水平“双师型”师资队伍,以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

学院探索基于人工智能的新教学模式,重构教学流程,并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开展教学过程监测、学情分析等,实现因材施教。在教学过程中,学院注重学生的品德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提升学生的胜任力。此外,学院根据社会发展需求,不断调整和优化学科专业设置,停招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软件工程专业,使学院的专业设置更加符合市场需求。

具体措施

为确保品牌建设的有效推进和落地实施,信息工程学院制定了以下具体建设措施:

(一)立德树人

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日常教学和生活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通过党课、团课、主题班会等形式,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定期开展师德师风教育培训,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树立师德师风典型,发挥榜样引领作用,营造良好的师德师风氛围。

(二)专业建设

学院将CC2020和CS2023作为信息工程学院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和制定课程体系时的重要指导,将知识模型与胜任力模型相融合。

图片1.png

CS2023知识模型与胜任力模型并轨架构

关注教育部统筹的计算机类专业101计划,重点推动包括计算机科学导论、数据结构、离散数学、编译原理、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计算机网络、软件工程、人工智能、计算机组成与系统结构、算法设计与分析、计算机系统导论共12门核心课程的建设以及相关材料的选用、核心教师团队和核心实践项目的建设。打造一批充分体现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的课程,推进使用反映学科专业最新进展的精品教材,努力建好一支核心教师团队,建好一批实践项目。

(三)产教融合

1.对接企业岗位需求,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形成专业群和专业方向优化机制,校企共建产业学院。

①创新“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深化产教协同育人。改革专业群培养目标定位、人才培养方案、师资培养、实践教学设计、课程引入、实训开发、职业规划等多方面,与企业全方位合作,实现行业与专业对接、生产与教学对接、岗位与课程对接,形成企业、院校、学生三赢的人才供给链,助力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形成校企“双主体”的产教研协同人才培养模式。根据技术变革和产业需求对专业结构进行动态优化,提高产业人才适配度。

②2009年学校与华迪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合办软件工程、电子信息等专业。2020年新建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2021年新建人工智能专业。

③与华为共建数字经济产业学院,与中科文峰、浩云科技、万算数据、云南梦源、奇迅等多家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建立权责明确、互利共赢的合作模式,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岗位需求有效对接。

2.围绕提升实践项目学业挑战度,完善实践课程体系,形成校企共建实践课程机制,打造多层次、模块化实践课程群。

①完善常态化校企对接交流机制,共同修订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适应岗位需求的专业技能实训体系。

②建立校企共建实践课程机制,实现实践项目内容与岗位技能要求紧密对接,每学期引入至少1门企业实践项目的高挑战度实践课程,建成包括2门省级一流课程和8门校级一流课程的课程群。

③实施专创融合,建立校外实践导师和校内学业导师相融合的“双导师”制,培养学生双创能力,近6年外聘企业双创导师35人次。将思政教育融入专业教育,培养德才兼备时代新人,建成2门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3.适应IT行业岗位创新实践需求,改革实践教学方法,提出项目驱动、学生中心、教师规划、竞赛提升的开放式实践教学新方法。

①探索实践“企业项目”实践教学方法。通过校企教学团队优质配置,形成企业骨干工程师提供最新技术支持和资源支持,专业骨干教师进行课程体系的教学设计,校企联合探索开发高挑战度的实践课程,把企业项目转换为实践教学内容。逐步形成校企合作实践课程体系,在教务管理、教学监督、教学内容、考核等方面建立校企课程机制。

②依托真实项目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让学生早进科研团队、早进课题组、早进实验室,开展师生共做、师生共创,在真实环境下开展“浸润式”实景、实操和实地教学。搭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使学生真正参与企业运营实践,将第二课堂纳入人才培养体系,以专业竞赛为依托,以赛促学,以学促用。

图片2.png

校企共建实践教学体系

4.满足产业创新人才培养需求,建立专业教师与行业人才双向交流平台健全教师课程思政和双创教学能力提升机制。

①健全师资培训制度,培养高水平实践教师队伍。深化新时代“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形成一支热爱教育事业、专兼职结合、专业技术突出、具有较高教育教学能力的高水平实践教学教师团队,全面提升教师整体素质和能力,建立校企联合工作室交流合作平台,提升专业教师创新能力。

②引入企业工程师师资团队。在专业实践课阶段引入本地企业为主的工程师授课,把企业项目贯通到低年级实践课程,每学期都让学生有一门专业挑战度高的实践课程。在实习阶段通过共建实训基地引入行业用人需求大的企业工程师,贯通实习和就业。

③强化教师育人意识,将思政教育和双创教育融入专业教育,提升教师课程思政和双创教学能力。

品牌建设成效

信息工程学院通过实施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创新教育模式,构建了一个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体系。学院的教育教学品牌建设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也提高了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社会服务成效。

1.学生实践能力显著增强,综合素质明显提高。

近三年来,学生获省级以上学科专业竞赛奖励278人次。2022年陶燕林老师指导的作品《梦回稷下》荣获数媒动漫与短片国家级一等奖。2023年学院徐昆良老师指导的动画作品《心系情融望乡愁》在蓝桥杯全国视觉艺术大赛中荣获国家级二等奖。此外,陶燕林老师指导的作品获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动画类国家级三等奖、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微课类国家级三等奖、未来设计师全国艺术设计大赛国家级三等奖、蓝桥杯全国视觉艺术大赛国家级三等奖等奖项。师生获2024年蓝桥杯软件赛省赛一等奖3项,国赛三等奖1项。杨巩、张欣悦同学获云南省岗位技能能手荣誉称号,张周能获第十二届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个人,阮俊政获云南省岗位学雷锋标兵称号,高婷获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6人创业成功。

2.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明显提升,社会服务成效显著。

在项目方面,近年信息工程学院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项,25人获得双师型教师资格证书,12人获得优秀指导教师荣誉称号,教师支持1家企业建设专家工作站1个,支持2家企业获批云南省“专精特新”企业。

学院每年参与曲靖市网络安全协会护网行动,完成协会安排的网络攻击测试、网络防护等工作,组队参加“网鼎杯”等信息安全领域比赛。

3.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就业匹配度明显提高。

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物联网工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软件工程等专业年终就业率均在90%以上,就业匹配度逐年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