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四个融合助创新,特色育人显成效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积极响应国家号召,结合学科特点、专业特色和学生特性,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三全育人为导向,以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目标,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协同联动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和社会课堂三个育人阵地,坚持思想引领与创新创业相融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融合,教学与科研融合,校内与校外融合,系统构建了适合理工科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一目标两全体四融合”体系,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形成了较为鲜明的特色。
品牌建设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紧密结合化学相关专业具有的创新性、实验性和应用型特点,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宗旨,以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为重点,集聚要素与资源,推进协同育人,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着力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应用人才。
品牌建设理念
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培养具有创新型应用人才为根本目标,动员全体教师参与,使全体学生受益,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坚持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融合,教学与科研融合,校内与校外融合的做法,构建具有学院特色“一目标二全体四融合”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工作落实落细,为云南省、曲靖市经济社会发展输送高素质人才,贡献智慧力量。
品牌建设措施
在明确品牌建设的指导思想后,学院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摸索和完善建设举措,具体举措如下:
(一)坚持思想引领与创新创业相融合,营造学生创新创业氛围。
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了更好地培养和造就社会所需要的有用化学化工人才,学院将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于思想政治教育中,通过党建引领在学院上下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通过邀请校外导师进校讲座,帮助学生理清所学专业在未来工作岗位发展前景及如何在岗位上通过创新创造价值,拓宽学生的认知边界,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创新创业观念。通过创新创业先进代表分享创业经历,入党积极分子展示创新成果等开展丰富多彩的创新创业活动,培育崇尚创造、追求卓越的创新创业文化,形成以文化人、以“创”育人,让创新成为习惯。学院党委入选云南省高校第四批一流示范党组织。教师党支部入选全国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强国行”专项行动团队。学院拥有“云南省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二)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融合,构建全过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
实施“通识教育+专创融合教育+创业实践教育”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思路,构建“多层次、全方位”课程体系,把创新创业课程充分设置到第一、第二课堂中,构建了“三阶段+三积分”创新创业实践路径,将创新创业教育在第一、二课堂中进行有效融合。
学院第二课堂情况
1.通识课程“润心”,综合实践“赋能”。
在培养方案中,开设《创新创业基础》《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通识必修课程,讲授创业基础、创新思维和创新实践,将创新创业教育渗透到职业发展中,深化创新教育的影响效力。另外,通识实践学分督促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开展创新实践,锻炼学生创新能力。
2.专创课程“融心”,积极探索创新教育教学新模式。
学院结合自身专业特色,增设创新性较强的综合设计类课程,同时倡导教师将学科前沿、教师科研成果、项目创新成果融入教学内容,把专业思维、专业课题带进教室进课堂,学生的创新实践综合素质高速提升。
3.立足专业特色,整合资源,举办了多样化第二课堂活动,实现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无缝对接。
学院开展师范技能竞赛、实验技能大赛、“三下乡”志愿服务、珠江源环境保护协会活动、到曲靖师范学院附属小学开展科普讲座等活动,将专业理论融于专业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三)科研与创新创业相融合,培养多元的高素质创新人才
1.创新教学方法与科研项目深度融合
学院积极探索开展研讨式、混合式教学,支持科研项目进课程、科研课题进课堂、科研成果进教材和学生进平台、进项目、进课题的“双向三进”机制,努力打造“科研—教学—学习”连结体,实现科研活动与创新活动、科研成果与创新成果互相转换深度融合。
2.学院积极发挥科研平台优势,为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提供强力支撑。
学院积极整理科研平台、实验室情况,归纳各类专任教师研究方向、课题情况,以及学生的研究方向意向,以求师生相配,最大限度开发教师资源,满足学生科创科研需求,充分协调利用学院实验室资源,为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创新人才提供保障。在各类科研平台完成毕业论文(设计)、实验实习等学生累计达1000余名,科教融合氛围得到进一步升华。
3.结合学生学习阶段不同,因材施教,逐步推进。
学院针对不同年级、基础、需求学生打造了“由浅入深、由低到高”的阶梯式成长育人模式,因势利导、因材施教、逐步推进、分层推进,科研能力提高成效显著。在低年级本科生中举办实验技能大赛,系统学习实验技巧和操作方法,再由高年级同学带领低年级本科生认识了解实验室仪器、操作方法与实验安全等,同时了解实验课题、实验背景,确定实验方案;鼓励高年级同学,深入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研究,遵循“兴趣驱动、自主实践、重在过程”的原则,通过设立专项基金,全面推广探究式、研究性学习与训练,鼓励和引导学生“真刀真枪做科研”。项目已经成为学生创新实践的重要载体,约60%的本科生在校期间参与了项目研究,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得到了明显提升。
学院拥有的平台与团队情况
(四)校内与校外融合,提升创新创业教育效果。
构建校企政为一体的综合性平台,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一是课程共建与融合,邀请校内外创新创业专家参与创新课程设计和第二课堂教学,将企业的实际案例和项目引入课堂,为建设一流核心课程、丰富课程资源提供支撑;二是加强实践教学合作,与区内十余家能源、化工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零距离”参与企业的创新项目,亲身体验市场竞争的压力和机遇;三是师资队伍共建,聘请30余名企业导师担任学院的兼职教师,为学生提供实践指导和职业规划建议。
品牌建设成效
(一)学院学生“学研创”同行共进,近年来发表了多篇高质量的科研成果。
近三年来,学院本科生创新创业支持政策的推动下,锐意进取,共主持国家级创新训练项目22项,省级创新训练项目51项,校级创新训练项目19项。依托创新训练项目支持,学生以第一作者身份在Sustainable Chemistry &Engineering、Applied Surface Science、ACS Applied Energy Material等知名期刊上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11篇,其中中国科学院一区1篇,二区3篇,三区2篇。
本科生蔡雨晴、邓严以第一作者发表高水平论文
本科生方芳、黄文进以第一作者发表高水平论文
(二)学生积极参与各级各类学科竞赛,赛创结合,屡获佳绩。
近三年来,学生在国家级竞赛获奖8项,省级竞赛获奖60余项,金奖15项。其中在第十七届、十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谢德琼团队、周佳洁团队分别取得国家级三等奖;李彩秀、李心茹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3)中分别获得国家级铜奖;在“天正设计杯”第十七届全国大学生设计竞赛中4名学生获得二等奖1项和三等奖3项,第十三届高校“华文”化学师范生教学技能测试与交流展示活动中,6名学生斩获佳绩,获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2项等。
学生在创新创业竞赛中获得的部分国家级奖项
(三)创新助推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学生考研就业质量稳步提升。
近三年来,学院考研录取情况节节攀升,在学校名列前茅。2022-2024届,毕业生考研率分别为22.7%、28.1%和29.5%,三年来累计214名同学考取研究生,83名学生被吉林大学、天津大学、南开大学、郑州大学、北京化工大学、西南大学等双一流高校录取。还与外单位联合培养博士和硕士研究生近20名,培养出了徐来、黄文进、蔡雨晴等3名“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
黄文进、蔡雨晴获得“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称号
学院学生就业质量高,年终就业率均在90%以上,初次就业率在80%以上,每年有多名学生到德方纳米、阳光新能源、隆基绿能等知名企业工作,本年度还有6名同学考取公务员岗位,良好的专业素养和较高的素质能力支撑着毕业生们在科研院校和就业单位砥砺前行,一展鹏程。
学院近十年学生考研升学情况
学院2024届毕业生考研升学风采
品牌推广价值
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开展实施的“一目标两全体四融合”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适应时代发展需求,有效将思想引领与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融合,将科研与创新创业相融合,将校内资源与校外资源融合,充分体现了专业特色和学科特点,既提升学生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又促进学生专业知识、技能和综合素质的提升,对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后期仍需通过加大投入和改革力度,加强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以便更好推动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2024年11月8日,光明日报以《曲靖师院:党建引领学科专业课程建设》为题,对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的做法经验作了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