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旅游学院:强化党建引领,扎牢基础知识,崇尚实践精神,立足区域经济,培养复合型人才
文化旅游学院深入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认真践行全面从严治党责任,严格规范管理,学院在党建工作、教育教学、科学研究、队伍建设、人才培养、服务社会等展现特色优势,为学校整体发展增添新的活力和竞争力。
学院简介——
文化旅游学院(曲靖市旅游发展研究院)成立于2020年7月,现有地理科学、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酒店管理、广告学共4个本科招生专业。2024年新增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现有教职工41人,教师平均年龄42.55岁,有教授3人、副教授14人,具有中级职称人员18人,具有初级职称及以下人员6人。有博士学位教师11人,有硕士以上学位教师37人,现有学生906人。
品牌建设指导思想
文化旅游学院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践行“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教育理念,遵循教育教学规律,着力培养扎牢基础知识,崇尚实践精神,立足区域经济的复合型人才。学院将品牌建设作为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增强社会服务能力的重要抓手,通过品牌建设,推动学院高质量发展。
品牌建设理念
文化旅游学院坚持以OBE理念,构建人才培养体系,培养扎牢基础知识、崇尚实践精神、立足区域经济的复合型人才,努力打造具有学院特色的“一院一品一特色”。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以学科专业竞赛为抓手,重视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和团队协作精神。强化师资队伍建设,不断优化科研与教学的结合,重视科研反哺教学,重视教学实践,促使学院在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师资队伍、实践基地建设等方面进行全面改革和创新。
品牌建设措施
1.强化党建引领,助推学科、专业、课程建设
学院始终将“党的全面领导” 贯穿到教育工作的全过程,聚焦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充分发挥各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2.以OBE理念,构建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
文化旅游学院实践教学围绕“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OBE理念实施要求,以面向区域性、综合性和实践性为导向,培养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服务地方基础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复合型人才。一是突出基础理论扎实、基本知识全面、基本技能熟练;二是强化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综合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综合实践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能力。三是构建“理论+技术+应用”的复合型人才实践教学体系。充分发挥“曲靖市旅游发展研究院”“云南省旅游规划研究院·云南省体育旅游研究基地”“曲靖师范学院乡村振兴研究院·文化旅游研究中心”等平台,及省内外校企合作单位、实践教学基地的协同育人机制,开展双导师共建实践(实训)课程、共建共享实验仪器设备和数据、联合开展工程项目和科研课题的实施。
3.崇尚实践精神,注重应用型人才培养
近年来,学院采取“走出去,引进来”实习实践模式。地理科学每年的野外见习和野外实习等实践教学围绕OBE理念,以面向区域经济发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地理科学根据专业需求通过“走出去”的形式开展专业实习和野外见习。指导教师,深度指导学生撰写实践实习报告,以创新大赛为平台,助推实践实习报告参赛。依托地理科普实践基地,以“引进来”的方式开展实践实训。与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联合开展插花手工、茶艺实践、果酒调制等活动。广告学、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学生,专门拍摄实践的精彩瞬间,制作短视频。通过大数据、遥感技术、使用无人机拍摄等方式深度开展乡村国土空间规划,以及“三下乡”社会实践服务,助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4.立足区域经济,社会服务能力不断增强
学院先后与中海达、南方测绘、云南地源勘探科技有限公司、石林国际大酒店、丽江铂尔曼酒店、会泽县畜牧兽医局等30余家省内外单位建立合作关系。以科研提升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内生动力。锚定乡村振兴的目标,发挥乡村振兴研究院文化旅游研究中心的作用,深度参与曲靖潦浒陶瓷小镇旅游开发重点项目建设、管理和运营研究。开展怒江旅游调研,旨在探索体育赛事旅游如何拉动地方旅游产业发展。受云南省旅游发展研究院邀请,开展贵州村BA、村超助力乡村振兴路径调研,参加张安屯村乡村振兴农文旅项目开发与运营研讨。
品牌建设成效
学院坚持“一院一品一特色”建设思路,凝聚了“强化党建引领,扎牢基础知识,崇尚实践精神,立足区域经济,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办学特色。以OBE理念构建教学、实践体系。近年来,人才培养成效显著。研究生报考率从2017级的23.5%上升至2020级的52.1%;录取率上升至15.14%。学院获得了国家级、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6项,校级52项。近三年获教学改革项目7项,教学成果奖4项,其中,省级奖项1项,校级奖项3项;省级一流课程2门,校级一流课程4门;省级教学奖项6项;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5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结题2项,获省部级课题7项、市厅级课题49项、横向课题1项,发表论文37篇。获批实验室建设经费441.3万元,融合媒体平台经费280万元。
实践教学工作推动学院获得了国家级、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6项、校级52项,部分学生结合在校的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实践经验,成功创业。多名本科生实现了高质量就业,并在工作中成为部门的骨干。多名学生考取硕士研究生,有的已经获得了博士学位。学院师生深度参与国土空间规划、乡村振兴、体育旅游、文化品牌建设、三下乡等社会服务工作。
品牌影响力
学院围绕“扎牢基础知识,崇尚实践精神,立足区域经济,培养复合型人才”品牌建设,品牌影响力进一步凸显。一是学院现有地理科学、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酒店管理专业评价均为C级,广告学为D级(2024年停止招生,申办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现在正在进行地理科学、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酒店管理专业C+评价申报,网络与新媒体专业进行C级申报。二是全院所有课程均进行课程思政改革,为推动《云南教育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的落实,按文化旅游学院《“课程思政”课程建设方案》所有课程均按要求进行课程设计。张梅芬老师所主持的基于混合式教学《人文地理学》课程建设被评为云南省一流课程,并被推荐评选国家一流课程。施荣莲《酒店管理概论》获批云南省一流课程。三是助力教师科研创新能力提升。近三年,学院承担科研纵向项目37项(省级7项38万,市厅级30项17.3万,科研项目总金额55.3万元)、横向项目1项(总金额5万元),出版专著2本,发表学术论文35篇(JCR收录3篇,SCI收录1篇,北大中文核心期刊9篇,普通期刊22篇),获得专利授权13项,获曲靖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4项。
总之,文化旅游学院在“一院一品一特”品牌建设中,始终坚持一流党建引领,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和专业优势,取得了显著成效。不仅推动了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还培养了大批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更为学院的内涵式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