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我的老师张永刚:一言一瓣香,落得一地花

  • 2024.09.12
  • 作者:张昌琪 责编:罗丹 审核:宋仕彦


  • 来源:党委宣传部 人文学院
  • 点击次数:

编者按:从教42年,“一言一瓣香,落得一地花”。在学生心里,张永刚老师亦师亦友,如雨后温和的阳光,照进心里,“岁月仿佛从未在他身上留下痕迹”,他陪伴学生,在文学与成长的路上越走越远,越走越宽,他用深厚学识和人格魅力滋养学生,用教育的力量催生与学生心灵深处的共鸣。

“为一个人撰写文章,对我而言,是表达敬意和钦佩的难得方式。在落英缤纷中,或许是花瓣,或许是老师的教诲,虽轻却重,虽微却深,它们在空气中轻轻飘洒,落地成诗,编织出了一地的芬芳。愿我们皆如这一地之花,或淡雅如菊,或热烈如火,或含蓄如兰,或奔放如霞,各自展现独特的风采,却始终铭记着相同的根——为我们辛勤付出的老师。”

在张永刚老师退休之际,人文学院学生张昌琪为他撰文——

致我的老师张永刚:一言一瓣香,落得一地花

岁月如歌,在时光的深处轻轻吟唱。2024年6月13日,这个日子在时间的长河中或许并不起眼,然而,它却在我心中刻下了深深的印记。

课堂上,欧老师提起张永刚老师下学期将退休了,下节课他要去参加一个退休仪式。这个消息让平静的教室不平静了。在我的记忆中,张老师总是那样精神矍铄,步伐稳健,仿佛岁月从未在他身上留下痕迹。看来被文学深深浸透的人,无论是精神上还是身体上总是年轻的,充满活力的。我们这个班都曾是张老师的学生,他的严谨治学、深厚学识和人格魅力,早已在我们心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

“老师,我们也想一起去!”一个声音在教室里响起,随后大家都开始七嘴八舌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好!”欧老师答应了。下课后,他带着我们去张老师上课的教室。上台献花、言辞真切、情感深沉,我坐在下面虽然是众多学生中的一个,却被他们深深地感染了,因为,张永刚老师可以说是我文学理论的启蒙老师,无论是为人还是其作品,都是真诚的,谦逊的。

1s.jpg

张永刚老师

眼前的画面开始模糊,周围的声响开始自动被屏蔽,我的思绪飘回到了大二那年……第一次见张永刚老师,不知道是不是这门课程的缘故,严肃是我对老师的第一印象。但是,后来我才知道,严肃是老师对待学术的态度,而谦逊才是老师的为人处世。老师对每一堂课都极为认真,他将课堂看成了自己生命的外在形式。正是秉持着这样的态度,与其说他与学生是传授者与被传授者,不如说是和学生交流学习。用老师在《一地花》中的一段话可以很好地描绘老师对文学的情有独钟,对语言的执着追求——“语言像花朵一样神奇,它离开了此在的平淡,在春夏秋冬的流转中随我钟爱的花朵一道盛开;它甚至带着光,让我经历的那些暗夜第六感熠熠生辉,充满难以名状的激动。让我体会到喃喃自语所具有的丰富奇特的表达韵味。”在这样的熏陶下,我们渐渐懂得了如何追求真理,如何塑造品格,如何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保持一颗纯净的心。我时常沉浸于一种特殊的感受之中,在文学概论的课堂上,我真正融入了汉语言文学的深邃世界,触摸到了文学那跳动的生命脉搏。从入门的“文学什么样”到“抒情文学中的形象——意境”等等,在张老师深入浅出的讲解中,我渐渐打下了坚实的文学理论基础。那些看似枯燥的概念和理论,在课程中变得鲜活而生动,仿佛有了生命一般。后来,我没有再上这门课程,但那些深刻的理论和感悟却如同烙印一般,深深地刻在我的心中。当我读文学作品时,每一部作品都仿佛是一个尘封已久的生命,静静地躺在书页之中,等待着被唤醒、被理解、被珍视。它们承载着作者的情感、思考和智慧,如同一个个独特的灵魂,在时间的长河中沉淀、发酵。而那些文学理论,则是我手中不可或缺的钥匙。它们如同指南针,引导我穿越文学的迷宫,找到解读这些生命的密码。

2s.jpg

诗集《一地花》

实际上,上述所言仅仅是冰山一角,张老师对我产生的深远影响,更为核心地体现在我人格的完善与成长的基石之上。作为一名中文系的学生,我深知表达和写作的能力是通往文学殿堂不可或缺的阶梯,然而,在这条漫长而曲折的文学之路上,我尤为幸运地遇见了我的启蒙导师——张永刚老师。

在表达上,张老师如同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使我的言辞逐渐变得丰富而精准。我曾是一个不太擅长表达,甚至对表达感到畏惧的人。记得刚开始时,由于平时成绩的要求,我不得不在张老师的课堂上多次发言。后来,在张老师的鼓励下,我逐渐克服了内心的恐惧和犹豫。我开始尝试将自己的思考、感受、观点表达出来。每一次发言,都让我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成就感和满足感。我意识到,表达不仅仅是为了满足成绩的要求,更是一种内心的需求,一种倾吐的欲望。在这过程中,我除了关注自己讲的内容,更期待老师的评价。因为老师的评价总是一语中的,循循善诱,给人以拨雾见云之感。那时候张老师常常给我们布置小组实践作业,当时,我们觉得这些要求过于苛刻,程序繁琐,但如今回首,才深刻理解到这正是文学研究所需的严谨与细致。更何况,我在这样的实践作业中收获了我曾经遗失的一个宝贵的能力——思考能力。后来,在和老师的相处过程中,我们渐渐熟悉,老师也给了我更多发言的机会。在一次实践活动中,张老师让我负责讲解《文学概论的第一讲:审美感受能力》。当时,我并未做好充分的准备,心中充满了紧张和不安。当我站在讲台上,面对众多期待的目光时,我能感受到自己内心的忐忑和慌乱。同学在评价的过程中也说出了我的很多问题,我都深以为然。更为重要的是,这次经历为我后来当众发言以及表达能力的进步提供了坚实的基石。在一次次的锻炼和磨砺中,我终于像一只破茧的蝴蝶,展翅高飞。我能够自如地站在众人面前,表达我对文学的理解和感悟。那些曾经困扰我的问题,如今已经成为我成长的垫脚石,让我在文学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3s.jpg

著作《文学原理》

在写作上,张老师是启发的源泉,不断滋养我,让我的文字流淌出思想的清泉。想来惭愧,有次老师让我们作一首小诗,当时恰好清明,于是我以此写了一首《寄清明》,并在课堂上朗诵了出来。现在回看,那首小诗确实稚嫩,顶多那一句“不知哪来的风/冒冒失失地扑倒了/灰烬四起”运用了修辞手法,有了一点诗的味道。但老师还是给予了肯定,让我这篇小诗也有了它自己的意义。虽然到现在,我依然写不好诗,但重要的是,我学会了如何用心去感受生活,去品味人生。张老师常说,我们应该有一种想写点什么的冲动和欲望,无论是记录日常的日记,还是抒发情感的随笔,重要的是要敢于表达,敢于将内心的情感与思考付诸笔端。在这方面,张老师无疑是我们最好的榜样。他始终坚持文学创作,笔耕不辍。他曾赠予我们《一地花》和《少数民族文学研究选编》两本书,后者是我们已经没有上这门课程之后,老师特意送来给我们的,这样的牵挂,让我们倍感温暖。在老师的《一地花》中,分为了春夏秋冬四辑,老师将自己的生命体验融入了四季,对自然给予了充分的情感和自我生命意识的思考。在学术的广袤原野上,张老师以心为笔,以情为墨,文字于他仿佛血肉相融,不可分割。他的笔下,流淌着的是他内心的血脉,每一字、每一句都凝聚着他真挚的情感与深刻的思考。他借由文字,诉说着对生命的热爱,对自然的敬畏,对世界的探索。在他的笔下,有生命的律动,有自然的韵律,有世界的宽广。张老师的真情,与汪曾祺《人间草木》中的意境相契合,书中说:“如果你来访我,我不在,请和我门外的花坐一会儿。它们很温暖,我注视它们很多很多日子了。”这种对生命的敬畏与热爱,对自然的亲近与关怀,正是张老师作品的精髓所在。他让我们明白,生命与自然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在《心灵:照亮存在的阳光——张永刚诗歌研讨之五》中有这样的一段文字,“‘所有切入诗歌的路径都必经心灵的考验,方能获得升华之力’,这句话出自《一地花》的自序,它不仅是对诗歌创作的深刻洞见,更是引领我们步入诗人精心构筑的诗歌世界的一盏明灯。”因为老师所写都是发自内心,所写之处都带上了属于自己独特的烙印。正如高密之于莫言,绍兴之于鲁迅,北平之于老舍,张老师对于自己的故乡罗平有着深深的眷恋。在他的笔下,罗平不仅是一片土地,更是一个充满诗意与生命力的灵魂。他用心感受着故乡的四季更迭、山水变换,将那些平凡而又美丽的瞬间,凝结成一首首动人的诗篇。“罗平,我只叫你故乡/而不是东方巨大的花园”,在诗人的心里,罗平“清水流过四季/阳光又让它送回远去的小鱼”,“大雾过后/水色突然擦净冬天和春季”,“油菜突然改变身份/赋予大地辽阔的艳丽” (《我只叫你故乡》)。这是张老师独有的罗平,一个充满诗意与生命力的灵魂之地,专属于他,也感动着我们每一位读者。我也真正开始懂了,写作的力量来自我们对生活的热爱,对心中理想的神往,对文学的痴迷,为着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我想写点什么,证明我曾来过。

4s.jpg

诗集《飘动的云》

对于为张老师写篇文章的想法,其实早已在我心中萌生。然而,直到那天突然得知他即将退休的消息,我的内心仿佛被一股强烈的情感击中,让我意识到这个念头不能再被搁置。为一个人撰写文章,对我而言,是表达敬意和钦佩的难得方式。相较于物质上的馈赠,一篇文章更能触及一个人的灵魂。精心挑选的礼物或许能够传达某种情感,但要真正展现对某人的内心认同和敬仰,则需要从精神层面去挖掘和表达。只是遗憾我才疏学浅,难以尽述张老师之深厚学识与崇高品格,然我心之敬仰与感激,却如泉涌不息。

5s.jpg

著作《后现代与民族文学》

回到现实,张永刚老师的话语在教室的每一个角落回荡,如同晨钟暮鼓,唤醒了我们内心深处的敬意与感慨。老师说他有三个感谢,首先是感谢时代,1977年恢复高考,让他有机会考上大学;其次是感谢平台,站在讲台上,他找到了自己生命的外在形式;最后是感谢各位同学,他说“我做过很多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情,其中最有意义最有价值的事情就是在这个平台上和同学们交流”。听完张老师那番真挚而深情的发言,我内心的情感如潮水般汹涌,仿佛被一股无形的力量紧紧揪住,如鲠在喉,难以言表。我想,这就是教育的力量吧,它能让我们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也能让我们在心灵的深处找到共鸣和力量。

6s.jpg

张永刚老师在第四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云南赛区比赛暨第七届云南省高校教师教学大赛中担任评委

  一言一瓣香,落得一地花。在落英缤纷中,或许是花瓣,或许是老师的教诲,虽轻却重,虽微却深,它们在空气中轻轻飘洒,落地成诗,编织出了一地的芬芳。愿我们皆如这一地之花,或淡雅如菊,或热烈如火,或含蓄如兰,或奔放如霞,各自展现独特的风采,却始终铭记着相同的根——为我们辛勤付出的老师。